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短暫地就跟睡覺似地。小品《不差錢》里說:“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
清朝的順治皇帝寫過一首詩:“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這個世界唯一能夠留下的紀念品,就是人一生的事跡和口碑,經過人民的懷念、歌頌,得以流傳百世,萬古長青。
生命的存在要有價值和意義。
上學的時候,曾被老師要求背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和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能結束他的生命。”
當時背的時候很辛苦,因為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現在每每默誦出來,卻感覺很享受,因為它告訴了我,人應該怎樣活著。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因為幫李陵辯護,激怒了漢武帝,遭到宮刑的懲罰。面對這場巨大的人生變故,司馬遷忍辱負重,拋開個人身體折磨和精神壓力,發奮圖強,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史記》的寫作之中,終于完成了這部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鴻篇巨制。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他以自己殘破的生命,換來了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他以自己難言的委屈,換來了千萬民眾宏偉的記憶;他以自己莫名的恥辱,換來了華夏文化無比的尊嚴。”
人生就像修煉場,有沉有浮,有起有落,只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能砥礪前行,修成正果。
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相繼專權,賣官鬻爵,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關羽眼見漢室傾頹,人民有倒懸之苦,毅然訣別賢淑的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孩子,對父母說:“兒已有后,足祀祖禰;今漢室將盡,宵小盈庭,誰為扶紅日,照人心者?”從此走上志興漢室,忠義報國的壯麗人生。關羽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忠肝義膽,信義卓著,文韜武略,智勇雙全,留下了桃園結義、夜讀春秋、刀斬顏良、掛印封金、過關斬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和成語典故,成為中華兒女萬年長青的精神偶像。關公被華夏兒女尊為忠義的代表,誠信的典范,正氣正義的象征,成為與“文圣孔子”齊名的“中華武圣”,楷模百代,至圣至尊。
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年少時,看見學宮中祭祀歐陽修、胡銓等人的畫像,謚號都是“忠”,心生羨慕地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南宋末年,蒙古南侵,文天祥傾其家產,組成義軍,抗元救國。元軍強大,文天祥也毫無畏懼,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但也要為國盡力!”即使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文天祥不幸兵敗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文天祥寫下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表明舍生取義,至此不渝的決心。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早已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
1910年秋,17歲的少年毛潤之目睹國力衰敗,列強欺辱,民不聊生,他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毅然走出家鄉,給父親寫下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1917年夏,他前往安化縣城途中,看到路邊亭柱上有副贊頌關公的楹聯:“劉為兄張為弟,兄弟們分君分臣,異姓結成親骨肉;吳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義,單刀匹馬漢江山。”他把這副對聯抄錄在自己的日記里,忠義之情溢滿胸膛,懷著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無比熱愛,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斗,率領軍民締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成為人民的偉大領袖。
愛因斯坦說:“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生命要具有價值和意義,需要學會四門必修課:
一是正直。
正直是做人的脊梁,行的端,做的正,走的直,堂堂正正、磊磊落落,才能為立業之基。
二是誠實。
誠實是信譽的保障,腳踏實地、不瞞不欺、坦蕩真誠,才能贏得口碑和信譽。
三是感恩。
感恩是人品的橋梁,知恩感恩,心有陽光,懂得珍惜,才能擁抱美麗。
四是奉獻。
奉獻是一種善良,是生命奮斗的方向,人心向善,成人達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于心無愧,于人有福,才能不枉此生,俯仰無愧天地。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生精彩地活了一瞬間,勝過渾渾噩噩地活過幾十年。
文天祥就義后,在衣襟里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的千古絕唱,這也是指明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千古絕唱。
勉縣一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