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總是給人嘮叨的印象,孩子但凡有點錯誤,媽媽就會重復責怪孩子,可能很多時候,我們被教育說,媽媽的嘮叨是一種愛,其實在孩子看來,家長的“嘮叨”在平凡的外表下隱藏著巨大殺傷力。
“如果媽媽不那么愛嘮叨,或許孩子就不會有那么多問題了。”一個14歲的孩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還舉了例子:最近,他迷上了看漫畫書,放學回家,就會迫不及待地拿出漫畫書看。他當然會覺得很內疚,原本決定再看5分鐘就寫作業,可是媽媽的嘮叨,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他最后甚至不想寫作業了。
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在老媽無休止的嘮叨面前,青少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變得異常活躍,而與情緒控制相關的區域則活性減弱。
他們在研究結果中寫道:“青少年的大腦關閉了社交過程,因此他們不會考慮到他們發脾氣會對給父母的感受帶來什么影響。大腦中涉及換位思考區域活動的減弱可以幫助理解為什么青少年和父母總會鬧矛盾。”
這項研究說明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小沖突很正常,而這也并不是孩子們的錯。當面對老媽的批評時,孩子們通常會用情緒來回應,而社會認知過程有所減弱。研究者們認為:“更好的了解孩子面對父母批評時的反應可能會為我們提供新的見解,讓父母們了解到如何調整自己的反饋信息才能對孩子的行為和發展更有幫助。”因此爭吵在許多情況下就可以避免了。有關心理調查,結果表明,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的是愛嘮叨的母親。因此,文中這個男孩所作的“如果媽媽不那么愛嘮叨,或許孩子就不會有那么多問題了”的假設基本上成立。
家長一嘮叨,孩子態度好些的往往是勉強屈從,更多的則是或陽奉陰違,或聽而不聞,或干脆故意逆你的要求而動。為何孩子對媽媽的嘮叨特別不買賬?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家長的嘮叨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嘮叨常常是擔心、提醒、數落、批評,家長擺出的往往是一副居高臨下的父母心態,傳遞的是不信任、不滿意的情感,當然讓處于第二加速發展期、自以為已經長大的孩子十分反感。就一件事,說了又說、嘮嘮叨叨,帶有強制性的多次重復的聲音,客觀上確實是一種噪音,會引起聽者“膩煩”的情緒。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些,甚至會造成兩代人無法交流的局面。
來自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讓32名平均年齡14歲的青少年們聽兩段30秒母親批評他們的錄音,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大腦負面情緒的區域,如邊緣系統的活動有所增加。更讓研究者們驚訝的是,大腦負責情緒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區域,例如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有所減弱。
由此可見,媽媽的愛是好的,但不需要重復嘮叨;管是對的,但不需要啰嗦”的“零噪音”教育理論,父母應該學習“不啰嗦而又效果好”的教育法。